rss
0

通膨货币贬值(通货膨胀贬值多少)

2024.03.27 | admin | 54次围观

  

  摘自《读懂中国金融》 作者:曾康霖 张小军 马玥 出版社:化学工业出版社

  2014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我们要增强信心,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,适应新常态,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。”

  “新常态”一词首次在官方高层出现。经济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?经济学家认为,答案是货币稳定。经济学家陈世清明确提出,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。他认为,要实现新常态,实现货币稳定,就必须深入研究通货膨胀(货币贬值)的根本原因,揭示通货膨胀的内在机理,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。

  然而,人们对于什么是通货膨胀仍然不清晰,不同意见在于:第一,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;第二,通货膨胀是由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过度发行;第三,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;第四,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过度发行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。

  人们亟须认清通货膨胀的本质。

  通货膨胀不是货币现象

  票子多了,物价就会上涨,通货膨胀就一定会发生,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。

  不管是学界,还是业内,对于通货膨胀的理解基本都存在这种误区,大家总是认为,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,实际则不然。

 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,三次放开小商品价格过程中出现了物价上涨现象,学术界从此开始关注并讨论通货膨胀问题,并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也会产生通货膨胀。早在1983年,曾康霖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了物价上涨中的通货膨胀因素,并针对上述不同意见做了研究思考。

  他认为,前述三种意见值得商榷。

  货币过多是相对待实现的商品总量来讲的,但通货膨胀是相对原有的单位货币价值来讲的,货币过多(的程度)不等于货币贬值(的程度)。财政赤字会不会增加货币发行,关键要看出现赤字后以什么方式弥补。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,不能归咎于货币过多,所以,他始终坚持通货膨胀不 “纯粹”是货币现象,尤其在中国。

  针对第四种意见,曾康霖教授提出,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范畴,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,而经济关系总是要体现一定的经济利益。由于通货膨胀涉及每个人的经济利益,这又集中到货币能否保值。从这一意义上说,一定要以货币贬值作为通货膨胀范畴的中心内容。

  通货膨胀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,即货币过多与货币贬值不是同时发生的,不能认为货币发行一旦增加就是通货膨胀的到来;同样地,不能认为货币发行一旦减少就是通货膨胀的结束。所以,曾康霖教授坚持一点,通货膨胀要以货币是否贬值为根本标志,而货币的贬值、升值和原值恢复有一个过程,通货膨胀只能随这个过程的产生而产生,随这个过程的结束而结束。

通膨货币贬值(通货膨胀贬值多少)

  之后的通货膨胀研究中,曾康霖教授进一步提出,总的说来,通货膨胀是经济失衡在货币流通领域的表现。所以,他进一步阐述判断通货膨胀的态势是不是得到控制或消除的标志,就是看由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运行机制扭曲纠正过来没有。

  货币与物价的互动

  2000年以后,不少国家为平抑物价上涨采取了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措施,效果不尽相同。特别是我国,2006年以来央行1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,最高达17.5%,但并没有有效治理通货膨胀。

  问题出在哪儿?

  曾康霖教授认为,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货币与物价的互动关系。他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,潜心梳理了“货币多,物价涨”的理论脉络,并结合我国现实,诠释了“货币多-物价涨,物价涨-货币多”的互动关系。

  西方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认为,经典作家崇尚个人主义、反对国家干预的重要内容实质上就是反对国家掌握货币供给大权。

  如哈耶克分析认为,无论是消费过度、投资过度还是信贷过度,都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多造成的,所以,主张货币非国家化。

  弗里德曼的观点是,货币供给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,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就要控制货币供给量,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应是充分就业,而应是经济稳定。所以,主张货币供给的“单一规则”。

  但在实际上,由于政府开支庞大、为充分就业增加支出减少税收,错误地将货币政策目标放在控制利率上等原因,货币供给还是过多。进而言之,他甚至认为,增加货币供给,政府可以“以货币贬值的方式为自己的项目骗取钱财”,从中获益。由于政府很难抵御这种诱惑,所以,当他们真这样做时,通货膨胀会接踵而至。

  曾康霖教授指出,弗里德曼所谓的通货膨胀“纯粹是”“无论何时何地都是”货币现象,并不像有些人所解释的那样,是“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”,而是暗含着深刻的意义,其主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错误政策。据此,可将弗里德曼所说的“通货膨胀‘纯粹是’‘无论何时何地’都是货币现象”,通俗表述为:通货膨胀“纯粹是”“无论何时何地都是”政府自身的行为。

  纵观西方经济学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,大致有这样几个: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、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。

  第一种,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,曾康霖教授认为,这是一种宏观分析法,核心思想是货币供给过多,没有可闲置资源利用,导致物价上涨,目标是实现总供求平衡。

  第二种,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,它是一种微观分析法,核心思想是成本增加,企业为保持利润不降,导致物价上涨,行为目标是要求实现成本与利润的平衡。

  第三种,结构型通货膨胀是一种中观分析方法,核心思想是某一部门率先涨价,另一些部门攀比导致物价上涨,行为目标是实现部门间的利益平衡。

  用这些理论解释我国的通货膨胀现实,三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都存在,第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是货币多-物价涨,后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则是物价涨-货币多。

  曾康霖教授对此做了大量研究,他提出,货币多—物价涨是建立在商品特别是消费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、供给货币都成为购买力、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等系列假定基础上的,但对我国来说,2008年以前,商品的市场价格主要受供给方的调节,银行供给的货币不可能都购买商品,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下,货币多是否一定导致物价涨需要深入研究。

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提高劳动力成本和人工费支出在产品中的比重是必然趋势,从而工业品涨价是必然的。而我国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多少年来一直大大超过GDP增长速度,如果按照弗里德曼理论逻辑,我国每年都存在着通货膨胀,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。

 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,学术界持有 “经济金融深化论 ”“货币流通速度放缓论”“市场容量扩张论”等多视角理论解释,但曾康霖教授总结认为,不同视角的解释归纳起来是想说明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市场经济的发展,社会能容纳更多的货币供给量而与GDP不同步,而弗里德曼通过历史研究、不同国家横向比较研究强调二者是同步的。

  曾康霖教授结合中国实际旗帜鲜明地认为,弗里德曼分析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国家,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能套用正在建设市场经济的我国,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物关系,不能简单套用什么经典理论,而要结合实际深入分析。这其实充分体现了曾康霖教授不唯经典、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勇气与求实作风。

  (责任编辑:孔令孜 HB001)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发表评论
标签列表